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暨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提案者:张斌
案由: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一个国家要想保持长久经济竞争力,必须夯实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丰富和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社会稳定发展。根据四川省川委发【2018】30号《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中20条指导性意见结合我区实体经济企业基本为民营企业的实际,为了加快新区建设和发展需要,就我区实体经济发展作以下观点和建议:
一、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
一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加大。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传导路径不畅通,大量流动性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存在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的现象。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及其他虚拟领域的快速膨胀和过度投机行为,侵蚀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境。虚拟经济投资时限短、回报率高,吸引大量资本流入,造成实体经济资金严重不足,实体经济“失血”现象突显。
二是实体经济运营成本刚性上涨,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支撑我国实体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逐步减弱,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实体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突出表现在: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偏高;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实体企业出现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企业税负重,据测算,企业已缴税金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7.8%,其中应缴增值税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3.7%;融资成本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这是造成实体经济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创新意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很多实体企业根本不愿意进行原创性研发;人才短缺、研发投入少,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受制于人,国际领先企业往往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作为研发投入,而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只有2%左右。
四是实体经济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近年表现更为突出。基于现行经济环境,金融机构融资各项成本不降反升,进一步摊薄实体经济利润,融资成本较高。并且由于银行不良率上升,各行纷纷收紧信贷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不断降低,屡屡通过压缩授信额度,要求企业追加强担保等方式收回贷款,近年以来在银行信贷额度紧张的大环境下,有一大批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续贷批复,借高利贷还上贷款之后,被高利贷压榨致死。这些中小企业看似是败于高利贷,其实是败于银行抽贷,企业每次贷款到期都面临生死抉择,是保命还是保信誉!
建议: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特别是要加快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造就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家群体,培养一批由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创新群体。
另外,积极支持和发展省委省政倡导的产业链经济,通过扶持核心企业及上游上原材料供应商,这样能够以点带面,促进我市符合产业链经济的实体企业抱团发展。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管,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要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真正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其一,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能力更强、适用对象更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金融业改革创新,实现金融行业从自我循环向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变。其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机构和综合服务中心。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应急调贷资金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其三,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引导资本流向那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企业。
三是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重塑实体经济竞争新优势。
建议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力打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组合拳”,全面减轻企业负担。围绕深化简政放权,加快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支持方式,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以减税为中心目的,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着力点,推动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整顿活动,建立惩处机制和多种涉企收费标准。
四、银行切实履行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责任
1.立足实体经济开展金融创新。银行应主动围绕当前中央、省委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自身在各经济领域的发展战略,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对于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导向的领域(如:农村金融、小企业信贷、科技自主创新等),应围绕客户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可行的产品要素和准入要求,立足于客户需求创新产品与服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对于属于国家产业政策着力压缩和淘汰的“两高一剩”产业等领域,应根据风险状态做出审慎调整和战略性退出,减少风险暴露。
2.建立创新内生力机制我省金融机构应健全内部创新机制和管理理念,将产品创新的系统性、技术性及合规性相结合,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适当激励让员工主动参与到产品创新中来,将创新融入企业文化中;另一方面基于目前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总部,要积极争取上级机构的支持,给与一定创新权限,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特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的创新型产品;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与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与服务推出后,根据客户需求变化与市场检验情况不断优化产品。
3.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突破以不动产为抵押物的限制,积极探索开展动产质押和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要优化供给结构,优先满足符合市场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资信状况良好企业的金融需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对优质、诚信企业积极推广循环续贷模式。银行业协会要加强自律性监管,引导银行规范经营行为,树立担当意识。
4.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银行业要抓住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的契机,加强信贷结构的优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减少“脱实向虚”的情况;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总量。要理性对待限制性行业中的企业,客观评价个体的生产经营情况,不“惜贷”、不“恐贷”,对于发展较好、或者暂时遇到困难但前景看好的企业,要积极予以扶持。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放宽和简化企业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缓解企业贷款成本过高的状况。另外,加强贷后检查、跟踪贷款走向,确保贷款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切实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5.保持信贷规模合理增长。商业银行要完善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健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理性金融相互协作配合的信贷投入机制,通过贷款重组、信贷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信贷资源,扩大信贷投放空间。推进银企对接常态化,着力保障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要求,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政策导向作用,推动提高“三农”、小微企业、扶贫等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水平。
6.加大融资担保机构投资建设,支持信贷增长。一是降低准入机制引进多家担保机构进入我区,成立担保行业协会。由区主管部门牵头,以本市注册公司为主,通过自荐加推荐等方式,选举出协会发起人单位,成立协会组织并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活动。一是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交流活动,加强合作,规范自律,避免恶性无序竞争;二是引导会员单位配合政府积极参与我区经济建设活动,促进经济科学有序发展;三是支持担保行业帮扶中小企业发展,根据公司注册资本、管理水平、业绩增长、信誉等级等情况,扩大重点融资公司的授信担保额度;四是以本地骨干公司为对象,以担保业务量为基数,以公司综合考量为系数,由政府对融资公司的担保业务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以分担风险,鼓励行业扩大经营,帮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加快科学发展;五是对我区组建成立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增加投资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采取社会公招模式引进创新型人才,开拓新路径。改变老年组合,观念陈旧的办事格局。
五、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和规范自我管理
1.制定符合国家战略的发展路径。很多企业资源存量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发展战略选择失败,将对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甚至导致破产,所以一定要重视战略的选择。企业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时,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行业行情的变动,把握好国家宏观政策形势,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找对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发展规划。省内企业可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成功的策略和方法,并以其作为指导,将产品做专做精,将企业做优做强;注重品牌化运作,应重视产品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向湖南省著名商标,甚至中国著名商标的方向发展;灵活运用好电子商务走向国际市场,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2.完善内部财务制度。目前,我国大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在于财务报表失真或不完善,导致在金融机构授信时无法准入。因此企业应聘任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企业要健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夯实信贷准入基础,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性,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开自身信息,展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能力,提高在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资信评估的分值,为拓宽担保渠道、提升融资能力打好基础。
3.学习金融知识。实体经济企业要加强金融知识学习,要主动加强和银行的对接,了解适合自身的信贷条件和金融产品,特别是对一些银行的新型信贷产品和新型抵押担保方式,要通过自身努力与之相匹配;要积极对接证券公司,积极开展中小企业债、公司债与票据等新型工具融资,提高直接融资能力;要积极对接保险公司,充分利用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解决自身抵押不足问题,提高融资能力。
4.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确定以诚实守信作为企业 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并纳入到企业愿景和战略发展目标中。充分认识与高度重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高层以身作则,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重要保障。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企业内外部信用现状监测、评估机制,对信用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考核和持续改进,通过总结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持续改进工作制度和方式方法,推动企业信用建设不断优化。
2018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