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乡统筹,各项支农、强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全镇根据市场需求、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提出了建设特色生态的“芦笋之乡”的产业发展定位,按照“引进业主借力发展,流转土地规模发展、村组干部带头发展、规范种植科学发展、培育大户示范发展”的思路,探索建立“双优先、双保底、双分红”的“三双”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芦笋等特色产业,种植芦笋4500亩,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大型生猪养殖场3个,发展畜牧小区6个,培育生猪养殖大户50户。虽然全镇的农业投入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业板块总量仍然偏小、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困难、农业投入使用监督存在薄弱环节、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为此,在全区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跨越的关键时期,要解决好未来“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经过多次座谈走访觉得必须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政策、体制和机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尤其要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为此建议:
一、有序规范土地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自愿从事生产和经营业主、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提供有关法律政策宣传、供求信息、程序咨询等服务,搭建服务平台和网络,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行租金动态调整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办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
二、强化政策保障支持
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体系,逐步调整以家庭承包经营户为主要支持对象的政策设计。对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主要是增加收入补贴,但不宜再增加生产性支持; 对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增加生产性支持,不宜再直接进行收入补贴; 对农业企业(特别是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其从事农业产前投入品、产中服务、产后收储、加工和流通领域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农村“四荒”开发利用; 限制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种农户的土地。
三、探索拓宽融资方式
一是在财政扶持方面,规划环节整合涉农项目,以惠农政策为导向,以涉农项目为“引子”,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广泛吸纳各种项目资金,撬动各方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金融方面,扶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提高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三是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以相关农产品或资产为抵押或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四是政府平台引进外来资本进入本地支持经营状况良好,有前景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为做好、做大、做强农业锦上添花。五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四、加强农业政策保险
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要形式的“风险防范”机制,努力实现“农民零风险”目标。将业主,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的粮食生产、特色农产品生产以及农机具等纳入保险范围,适当提高保额标准和保费补贴比例。改善保险公司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抗御风险能力。
五、加大培训职业农民力度
现在面临的事谁来种粮,谁会种粮,我们这代人90%以上不知道农时、农事,造成土地撂荒十分严重,需要加大实施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制定鼓励大学生到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其他农村公共服务机构任职的政策,在公务员录用、研究生招考、干部任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和补贴农业企业到各科研院所招聘人才或开展广泛合作。要强化农民职业培训,免费进行“绿色证书”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研究专项资金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人才、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政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