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提案人:余定洲 晏 陶
案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的接收外来思潮影响,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恩阳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特色的民俗文化,不过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却对二月二文昌会、背二歌、烟火架、剃龙头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难落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提案建议:
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猜灯谜猜歇后语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