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中市恩阳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及建议
民建恩阳区总支
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积极响应省委“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及市委“生态工业兴市、先进制造强市”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培育壮大百亿先进制造业集群”攻坚行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取得良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狠抓平台建设攻坚。2020年以来,恩阳区累计投入28亿元用于园区建设,建成标准化厂房55万平方米,园区建成区面积扩大。2021年启动的巴中临港产业园实现当年开工、入驻,且首家企业产值过亿。目前,该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孵化中心及配套设施,入驻企业26家,升规8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去年营收9.3亿元。
(二)狠抓招大引强攻坚。坚持产业链长负责制,围绕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四大领域开展招商。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功引进了四川永润欣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悍天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食品饮料领域,蓝润集团、山东龙大、京东科技集团等企业也纷纷入驻。通过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为恩阳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狠抓重大项目攻坚。一是精准谋划储备。各产业链长牵头,秉持片区开发、市场为主理念谋划工业项目。目前在库储备工业项目122个,总投资192.01亿元,今年新增储备项目53个,总投资84.91亿元。二是强化要素保障。优先报批工业用地,累计获批996亩,同时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开工。2020年以来开工建设工业项目164个,总投资204.96亿元。三是加快项目推进。落实“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利用“恩阳项目 APP”和重大项目视频调度中心,做好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2020年以来建成工业项目121个,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19个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已完成投资22.13亿元。
(四)狠抓企业培育攻坚。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工业发展资金和“园保贷”,今年累计兑现资金1800余万元,助力企业融资贷款1600余万元。二是务实助企纾困。建立帮扶机制,解决57个企业困难问题,化解企业账款4295笔、30.02亿元,并为企业争取银行贷款2.5 亿元。三是加快 “智改数转”。建立培育库,制定改造方案,启动“5G + 工业”应用场景建设,入库项目58个,其中7个通过省级评审,同时储备“设备更新”项目38个。四是创新服务机制。组建“恩阳跑团”,深化改革,坚持“接诉即处”,开发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诚信恩阳”。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制造业体量偏小。恩阳区制造业过度依赖资本投入和物资消耗,新兴产业缺乏配套企业支撑,成长性差。2023 年制造业总产值5.46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1.9%,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17.6%。如电子信息产业尚在起步阶段,规模以上企业仅8家,虽有多个项目和企业签约,但多处于招商培育期,规模效应未充分显现。
(二)产业链“短板”明显。制造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生产制造环节企业多且同质化严重,常压价竞销。产业链条短,上下游协同机制差。以四川永润欣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虽有 2G 手机整机生产线,但细分领域产业链不完善,对配套产业吸引力不足,周边上下游企业少,协同机制欠缺,急需完善产业链。
(三)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支撑不够。2022年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为 0.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工艺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低,企业重生产扩能、轻研发创新,创新产品少,附加值低,竞争后劲不足。如电子信息行业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仅2 家、市级技术中心5家,多数企业自主创新不足,对产学研合作重视不够,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更新滞后。
(四)高层次专业人才稀缺。恩阳区高等教育缺失,在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恩阳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引才竞争力弱,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人才,本区籍相关专业大学生也很少回流。恩阳区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急需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三、对策及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园区布局。一是科学规划产业集群发展。依据“一园三区”布局,完善临港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和小微创业园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和主导产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定位、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并定期评估调整。二是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将临港产业园按产业特性细分,食品工业园按产品类型细分,小微创业园定位为前两者上下游产业集中区,按产业关联性重组,推动产业集中,加强园区合作。三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严格执行产业规划和布局要求,引导资源向园区集聚;构建 “管委会+专业化运营公司”体制,推行国企运营模式,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健全工作体系加强协作。明确“总链长+链长+链主+专班”职责,加强“链主” 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沟通,组织供需对接,建立产业链监测机制。二是完善“链主”企业机制。优化“链主”企业认定、评价和调整机制,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并加强监督。三是引进行业龙头培育中小企业。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制定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其与龙头企业合作。四是引导企业发展。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宣传,鼓励其争当“链主”“链核”或“专精特新”企业。
(三)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探索“离岸孵化、在岸转化”模式,构建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体系。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挖掘科技成果持有人资源,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创建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引导高端创新资源向制造业汇聚。三是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抓住机遇,强化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技改扩能,推广工业5G、6G、新工艺、人工智能等成果,推进数字化改造,提升“恩阳制造”水平。
(四)加强产业人才资源协同。一是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根据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推行联合引才模式,构建多层次高端人才体系,为人才提供便利服务。二是构建留才生态。建立人才数据库和产业人才联盟,完善“候鸟型”专家、“云端”工程师等引进、激励和服务机制。三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企业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措施,加强绩效评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