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帮助疫情冲击下的中小微企业
纾难解困的几点建议
政协第二界别联组 张海 冯雪梅 许尔鹏
根据走访调研,截止2022年末,恩阳区共有218家中小微企业,占比84.8%,吸纳就业人员占所有企业比重为 76.7%,创税收占比超过60%,中小微企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着稳经济、保民生、保就业的工作大局。但小微企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对外部环境敏感度高,三年的防疫抗疫已让企业精疲力尽,面临生存压力,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要想方设法为企业纾难解困渡过难关。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经营成本增加
受新冠疫情影响,复工后由于物流运输量增大及交通运输能力未能完全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供应商未能及时复工或复工产能不足等原因企业订购原材料价格上涨,甚至由于供应商产能限制,出现原材料断供的情况,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所在中小企业的产能也会受到影响,若不能满足已接订单的货物要求,将面临支付违约金的风险,整个供应链都遭受疫情冲击。在复工复产防疫要求中,企业要进行防疫物资储备,确保复工复产安全,但购买防疫物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
二、营业收入锐减
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商品流通速度减慢,消费终端停滞,中小企业获得的下游客户订单锐减,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向上游供应商订购原材料的意愿降低,原有的供应链合作关系面临破裂风险。中小企业出现订单锐减,没有订单就无法获取销售收入,销售收入的减少使得企业回笼资金变得更加困难,企业现金流压力加大,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增加。
三、偿债压力增加
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实力较弱,融资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和经营准备金等可偿债资产本身并不充足,导致其融资困难,加上其账面经营资金能维持的经营时间较短,但疫情之前的借债面临到期清偿的压力,一张订单的丢失,一笔贷款的减少都有可能直接关乎中小企业的生死,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债务违约风险提高,若没有及时对中小企业偿债压力予以缓解,中小企业将面临到期不能清偿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破产可能。
四、企业招工困难
疫情之下的人口流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各地区各行业防控政策各不相同,跨区域的人才流动更为困难。突发的疫情给传统的线下招聘工作带来了诸多影响,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和招聘计划。疫情的常态化发展使人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市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建议
一、落实惠企政策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区经济发展措施,实现政策保障上的新突破,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潜力,坚定不移推动中小经济健康发展,理直气壮为企业发展撑腰壮胆。建议政府尽快出台落实后疫情时期国家支持政策的实施细则,规定落实到位的截止时间。大胆的制定和出台一些能“一竿子到底”和能够实际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政策,减少部门层层研究细化的时间。建立中小微企业帮扶政策落实机制,抓好全区中小微企业数据库的统筹和完善,开展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抽样调查,定期开展政策落实督查评估。加大推出各类直接减免或税费返还政策的力度,允许企业与员工协商后疫情时期的工资额度和发放方式。
二、优化政务服务
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充分发挥市民之家设立“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专区,提高项目并联审批效率。严格执行企业“宁静日”制度,全面减少扰企行为,定期开展营商环境“好差评”。优化帮代办服务机制,通过购买服务一批,选派业务能手一批,继续做实“恩阳跑团”帮代办服务。做好做优园区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切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常态化调研特困行业、企业,深入了解融资、招工、负债、配套设施建设、政务服务环境、上下游产业链条延伸、银企对接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政策指导和帮助措施,并给予必要的风险提示和管控,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强化惠企宣导
加强宣传报道,引导中小微企业及时掌握优惠政策。畅通惠企政策信息渠道,设置政策专栏或由地方最具宣传力度媒体统一收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定期高频发布,积极传导政府有关惠企政策,确保中小微企业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并建立中小微企业诉求的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收集、掌握中小微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形成政策制定、推广落地、修订完善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