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加工食品富有地方特色,传承着当地特色美食文化,普遍分布在城镇、乡村等社会各个角落,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多样化消费需求,也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食品加工小作坊具有生产隐蔽、分布广、流动性高等特点,其生产场地非常简陋、加工设备较为落后、生产过程可控性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其监管、扶持面临诸多问题。随着我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来恩人口流动频繁,双胜“肚包鸡”、提糖麻饼等也逐渐成为较为有影响力的地域美食特色,为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由“小低散”向“精特优”转变,促使地方特色美食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壮大,特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文化传承创新。深入开展小作坊底数核查,摸清食品生产小作坊现状和产品特点,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作坊主责”的原则,聚焦特色优势产品,开展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培育工作,通过集中培训、上门辅导、规范生产等多样化、科学化、个性化措施,促进食品加工小作坊规范化管理,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引导基础条件较好的食品小作坊,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大力挖掘开发系列产品,推动“老字号”“名小吃”建设,持续提升影响力。
(2)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借鉴类似产业园区化发展经验做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建设食品小作坊加工聚集区域、售卖区域,配套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污水处理等设施服务,通过降低摊位价格、给予政策补贴等形式,引导分散食品加工小作坊到小作坊聚集区域作业、售卖,通过集中管理实现食品加工小作坊的常态化监管和规范化发展,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整体提档升级。将小作坊加工食品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宣传推广等与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加强帮扶指导,引导食品加工小作坊严格把控食品原料采购质量、优化生产工艺、规范生产制度等,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3)构建多元监管体系。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危害、卫生常识等知识的培训,落实制售主体通过公开承诺、签订协议、建立食品溯源台账等形式,促进小作坊从业人员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开展诚信经营。探索在各镇村构建小作坊“三员”(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监管网络,划定监管范围、职责权限,加强对辖区内食品加工小作坊经营管理情况监管,消除可能存在的监管“真空”。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增加免费食品快检点,畅通公众食品安全举报渠道,提升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劣食品和“三无”食品。各级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隐患排查和执法力度,通过定期巡查、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等形式,强化食品加工小作坊卫生条件、食品原料、人员健康、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等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避免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提升我区特色美食影响力。
|